新基建(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、物聯網)會帶給我們什么機遇?
2020-08-06 09:36:24
19418
新基建本質上是指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、物聯網,在5G背景下的運轉。
所以云計算本質上,比的就是這三大能力,也同樣是用這三大能力收費。任何人要使用云計算服務,存儲資料要收存儲費,像寄存柜每天收保管費;如果要通信,收通信費;要結合大數據進行人工智能計算,同樣要收費。伴隨著數據處理能力的快速發展,大數據在使用的過程中,本身就可以進行不斷的更新和疊加。這種疊加是動態的疊加。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每被使用一次,就會更新一次狀態。傳統的能源,比如石油資源,用一些就少一些,數據資源相反,越用越多。這就是大數據的魅力。
信息是紛繁復雜的,復雜信息要變成有用信息,要通過過濾。過濾的過程,就是所謂的挖掘、推送。這個時候數據就成了有益的信息,人工智能就在里面起過濾作用。
對組織、企業,甚至個人來講,輸入了太多的信息其實都是一堆垃圾。信息要變成知識,需要人工智能在其中做轉換;知識要變成決策的依據,又需要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學習,仿真、輔助決策。所以人工智能在知識變成決策,變成智慧的過程中,發揮作用。相當于傳統基建的鐵公機。把人的大腦信息、人工智能的信息,通過物聯網與各個終端聯系起來,通訊傳遞。
區塊鏈是去年開始疊加到數字平臺里,相當于把人類的細胞基因功能放進了信息傳遞中。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,不可篡改、可追溯。區塊鏈的五大功能:開放性、防篡改性、匿名性、去中心化、可追溯性。云計算是一個人的骨架,大數據相當于五臟六腑,各種功能器件都以骨架為支撐。人工智能是大腦和通訊系統,將各種信息和智慧,在終端和大腦之間傳遞。
比如云計算本身就可以收費,計算費、通訊費、存儲費。大數據,人工智能也需要大數據來喂養,被使用的大數據可以收數據產權費用。這些新基建如果在中國發展起來,預計本身會產生幾十萬億的產值。更神奇的是,這些新基建投入后,本身會有產出、有效益之外,與任何行業一結合,就會改造這些行業,具有顛覆功能。與城市結合,就變成智慧城市;與工業結合,就變成智慧工業;和工廠結合,訂單成為個性化需求訂單,再通過大數據、云計算傳遞,人工智能輔助決策,最后和設計、制造聯系在一起,變成智能化工廠。如果這些新基建和金融結合就變成科技金融,和物流結合就變成智慧物流。所以中央說的新基建,第一層含義是在說,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、5G本身的投資;
第二層含義是在說,這些東西和傳統產業結合在一起產生的顛覆;
抽象起來就是一個詞,五全信息。
十幾億人的工作、生活、學習,在各種場景產生的信息都可以記錄下來。也就是這個信息不是原始的,經過智能分析可以產生新的邏輯價值。同樣一堆資料,為了某個目標使用,使用完會產生一個價值取向,一個效益。當另外一個目標來了,同樣是針對數據,另外一種排列次序會有產生一個坐標、一個數學模型、一種結果,又是一種新的價值。這五種信息在任何一個產業互聯網的活動中一旦產生,在各行各業中就會產生資源優化配置、產生效益、產生新的生產力。今年在本質上,我們可以把它叫做5G背景下的新基建元年。這個元年也就是產業互聯網、工業互聯網,運轉的第一年。
如果沒有5G推出來,工業互聯網是幻覺,是課堂里講的邏輯,在實際生活中無法應用。
工業化互聯網,就是我們說的車聯網、自動駕駛、無人汽車、無人飛機、各種各樣人工智能的系統。這類系統一定要物聯網全方位的終端檢測,還需要有非常快的反應、非常大的通信量,需要安全、可靠。工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不同,消費互聯網(吃喝用度)對于即時通訊的要求比較低,但在自動駕駛領域里,一個毫秒上的延誤就可能造成事故。5G一旦出來,5G的通信量比4G速度快100倍,時滯、延遲比4G小100倍,可以全時空泛在,又有低的成本,低的能耗,高的安全系數,讓物聯網落地成為可能。同時這一次疫情,使得各行各業斷裂或者停擺,只有互聯網通訊時來運轉、乘勢而上。在這個意義上,中央也把新基建作為疫情下中國的戰略舉措。這個舉措既有10年、20年,甚至更長的前瞻性,又有當下最需要的迫切性和市場的需求特性??梢哉f今年這一塊的市場需求量,比去年增加了幾倍。